■ 本报记者 王旭光
日前,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加力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,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为此,国际商报特邀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对《通知》进行解读。
问:目前,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情况如何?《通知》的出台有何意义?
答: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栖居地,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作为关乎亿万居民日常生活的民生工程,是破解城市发展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。
自2021年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建设以来,全国已确定210个试点城市,建成5188个生活圈,覆盖1.36万个社区,服务1.18亿居民,综合满意度保持在90%以上。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与生活水平提高,居民社区商业需求从“有得用”向“用得好”、从“单一化”向“个性化”“多样化”转型升级。
《通知》的出台,从范围扩大到分类施策,从服务升级到场景融合,从线上线下融合到多元化治理,每一项措施都聚焦群众急难愁盼,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,让社区商业更有活力,让居民消费不断升级,让城市建设更加美丽。
问:《通知》在惠及更多社区和提高社区服务精准度方面,做了哪些安排?
答:一方面,《通知》强调扩大覆盖范围,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社区。截至2024年12月底,全国便民生活圈对全国11.8万个社区的覆盖率仅为11.5%。《通知》提出,在2025年实现“有条件的城市全部行动起来”的基础上,向市、县主城区的社区延伸拓展。到2030年,打造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,对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全覆盖。便民生活圈建设范围的扩大将加快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,缩小城乡服务差距,让便民生活圈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社区,服务更多居民。
另一方面,《通知》强调分类施策,提高社区服务精准度。因人口结构、收入水平、民俗习惯等不同,不同地域的社区商业需求存在差异。老旧社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更为集中,新兴社区则对托育机构与生鲜超市有更高期待。《通知》以需求为导向,提出“因城施策、一圈一策”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原则,优化公共服务与商业资源配置,提高社区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匹配度。近年来,一些城市已经开始通过数据分析平台,统计人口流动、消费频次等数据,科学标注服务短板,为政府与企业提供决策支持,优化服务供给。
问:在满足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方面,《通知》从哪些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部署?
答:一是强调服务升级,满足居民品质消费需求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,消费需求从“生存型”向“发展型”“享受型”转变,从“能买到菜、能看小病”的基本需求向“买得好、吃得健康、服务有品质”的更高层次需求转变,尤其是“一老一小”群体的品质化需求成为关注焦点。《通知》在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的基础上,将重点优化品质服务供给,提出打造“银发金街”“童趣乐园”,推动民生服务升级。近年来,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服务升级,如社区食堂推出“六宜”老年餐,既保障了老年人的饮食健康,又减轻了年轻人的家庭负担。有些邻里中心引入健康咨询、科技智能体验等服务,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。
二是强调场景融合,激发居民消费潜力。社区居民消费不断从单一购买向综合体验转变。《通知》提出科学布局商业设施,发展街巷经济,推动便民生活圈与多圈融合,将社区从“消费场所”转变为“生活场景”。场景融合可以发挥“1+1>2”协同效应,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便利度,还增强了社区消费黏性,激发消费潜力。如养老服务站与社区食堂相邻布局,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就餐与康复训练一站式服务。托育机构与亲子书店相邻布局,可以提升家长接送孩子的便利性与体验感。一些特色街区融入历史文化与商业服务,成为城市消费的新增长点。
三是强调线上线下融合,提升居民消费体验。加强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社区商业中的应用,是满足社区居民便利化、体验化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。《通知》强调,“提升数字管理水平”,鼓励应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发展智慧商店等新业态,搭建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,推动服务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升级。从各地实践情况看,截至2024年12月底,全国使用智慧服务平台的社区达7250个,智慧化覆盖率53.2%。部分城市推广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地图”,目前已覆盖300多个城市,涵盖修鞋、开锁、配钥匙等40多类便民网点。
问:社区治理须多方参与,《通知》在推进多方共治方面有哪些举措?
答:《通知》强调多方共治,提升社区治理效能。社区治理离不开政府、协会、商户、居民等共同参与,《通知》提出,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构建政府、企业、商业协会、社会组织、专业化运营商、商户、社区居民多方共治机制。建立多元治理机制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,形成协同效应。政府主要负责出台扶持政策,提供公益性设施和服务,创造良好营商环境。商户根据居民需求,不断丰富产品供给,提升服务水平。社区居民通过议事协调机制参与决策与监督,让社区服务更加贴近百姓需求。 |